這一講我們繼續闡述如何具體實現“想有所想”,即集中闡述“四個走進”的理念和方法。 “四個走進”,即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走進人群和走進知識海洋。它是我在長期的青少年創新活動指導過程中漸次總結歸納出的一種方法論,描述的是如何尋找創新源頭、尋找關注點、判斷創新是否合適和有用、檢驗創新是否達成和可行的方法。 (一)走進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創新點 生活的范疇遍及日常的吃喝拉撒、耕讀玩樂、作息思行,人的過程就是生活本身。走進生活,就是要在真實的生活中直接體驗生活的本身并形成自身的感受。作為創客,在這種感受中,就有可能發現問題和不足的存在,然后將這些問題和不足經過反復的辨析,最終上升為值得解決和可能在解決后對生活本身有改良或促進的創新性問題,這樣的問題就是創新點。 許多人總覺得無法發現創新點,尤其是感嘆當今的青少年總是沒有創新靈感。其實,這就是沒有在生活中進行真實體驗和經歷,當然就不可能有對生活中問題的感受,更不可能發現有什么需要改良和創新了。下圖給出的案例,說明只有在生活中經歷了供水過程的了解和用水結果真實的體驗,才有可能找到“二次供水”需要創新解決的問題。
說到底,生活是我們的基本目標和要求。沒有生活中的直接體驗,就沒有對生活的認識,也就不可能發現生活中的奧秘和需求,就更談不上在生活中找到可能創新的點。反過來,如果不是從生活中找到的創新點,那創新又有什么意義呢? (二)走進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發現創新點 大自然,就是我們周圍的真實存在。到目前為止,人類已部分認知了大自然,包括了解了大自然的許多奧秘。比如雨怎樣形成、小鳥為什么會飛等等,但是截至目前大自然還存在約90%的奧秘沒有被人所認識。同時,已有的對大自然的認識也是我們所認為的,而真實的大自然可能更是另外一番解釋。所以,走進大自然是我們最本原的行為,更是人類形成更好生活的根本。只要走進大自然,自然存在著無數的創新可能,那里有太多的奧秘和太多的啟示,就像仿生學的概念。
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他們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他們有自己的認知和解讀可能,他們會根據自己對大自然的期待和熱情,選擇如何創新。就像上圖所示,應該讓他們或短途感知,或長途體驗;或獨自漫步叢林,或集體外出玩耍;或開展興趣使然下的鉆研探究,或追求心靈的陶冶安寧??這時候,大自然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供他們形成創新靈感。我們還要將孩子們遠隔大自然,局限在“紙上談兵”么? (三)走進人群:在人群中發現創新點 任何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思維,尤其是對生活和大自然均有著不同的認識,可謂千差萬別、千奇百怪。不到人群中,就不會知道這些認識的不同,自身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思維也就單薄、淺表和孤立,甚至無知。因為個人的認知和思維總是有限的。
走進人群,就會在其中獲得更多的認識角度、側面、走向,甚至將他人對世界的認知問題予以收集,促進自身認識的修正、拓寬、完善和提升。其中,他人的談論、表達或交流都可能啟發個人的新認識,從而形成新的創新點。說得形象一點,不和別人聊天、不聽別人表述,很有可能就不知道創新什么。上圖給出一個在人群中調查發現問題的示例。(不要以為聊天不是學習,那其實是非正式學習的一種非常好的形式。) (四)走進知識海洋:在書中發現創新點 依靠人類已有的知識積累,我們才可以站在現在的起點和高度認識世界。所以,讀書是很好的建立自身認識的方式,使得人自身不需要從頭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目前,人類知識已是一個浩瀚的海洋,走進這個海洋就是為創新奠基,也是尋找新的創新點的基礎。不知什么已有,哪里知道什么是創新和什么還值得創新呢? 當然,知識海洋太大,以至于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讀書。但是,先讀好基礎的書,再多讀依據自身興趣關聯的書,就一定可以在知識海洋中了解到更多的創新點。 必須強調,多讀書一定可以具備更好的創新基礎。畢竟人的認識高度不可能憑空而達,而創新是需要認識高度的。 最后我們歸納一下,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方法論,“四個走進”回答的是創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回答的是創新為了什么、以什么為標準。它是一種科學的創新方法論。走進了,就能關注、觀察、思考、認識,就能辨識、質疑,就能發現問題,就能引發解決問題的新思考,還能判斷創新是否合理、正確、科學,是否真正創新。所以“四個走進”是創客思維的主體之一,極其重要,一定要在創客教育中有效地傳遞給孩子。 (向世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