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vhijf"><strong id="vhijf"><xmp id="vhijf"></xmp></strong></p>
    <track id="vhijf"><ruby id="vhijf"></ruby></track>
      <table id="vhijf"><ruby id="vhijf"></ruby></table>
      <td id="vhijf"></td>

      <td id="vhijf"></td>

      1. <pre id="vhijf"></pre>

        李亦菲:從創客運動到創客教育

        創客教育或者STEAM教育,到底是一個有持續生命力的事情還是曇花一現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支持哪一方觀點,怎么看待這件事情。

        創客教育以及跟它相關的STEAM教育,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非常有生命力的事情。創客教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這個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盧梭時代,后來有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在皮亞杰之后就是創客運動了。它一以貫之的核心東西是什么呢?就是強調學生要從親身經驗、自然世界、真實世界和實物中去互動和學習,而不是從抽象的符號和文字,通過語言講解或閱讀來學習。

        我們讓孩子們從直接經驗中學習,而不是從間接經驗中學習,所謂的間接經驗就是二手東西,書上寫的、老師講的都是間接經驗,對于學生來講直接經驗就是他親自觀察、親自動手做的經驗。以前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名字,最早我們說自然主義的教學,后來有所謂的和材料打交道,在環境中探索學習,從科學教育到實物教學,利用實物進行教學。尤其在幼兒階段,比如說“幼兒園”這個詞的創造者,我們知道盧梭的核心觀點是要讓小孩有一個真正的童年,在玩耍中學習,這些理念其實很早就有。

        創客教育無非也是傳統意義上的實物教學、基于材料的學習、在環境中探索學習等一系列學習方式的延續而已,它的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強調直接經驗。

        那么創客教育與這些傳統在現代的延續,有什么不一樣呢?實際上現在越來越重視創新,越來越重視創造,而創新和創造是最可能從什么地方發展起來的呢?就是從直接經驗發展出來,從你和真實的現象,真實的現象和外部的具體實物互動中發展起來,真正的創新絕對不是靠看書和聽老師講課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時代的趨勢。

        以前我們可能通過聽課,閱讀一些書籍,好像就能學習知識,我們應付考試得了一個高分,好像就能夠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而且工作經常也是跟一些符號打交道的。我并不是說這些工作不重要,但是我們知道現在凡是跟符號打交道的工作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替代,因為計算機是處理符號效率最高的,所以現在能夠被計算機取代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和符號打交道的工作,這里所說的符號不僅僅是文字符號,比如像機器翻譯,語言理解,包括數學運算都是跟符號打交道,計算機比人做得好。還有形象的符號,人臉識別,各種真實實物的符號,這些都算符號,這些東西被機器替代的非常好。

        什么東西是機器替代不了的呢?就是一手的經驗,動手做,和人打交道的人際溝通能力。所以如果想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必須要學會跟真實事物打交道,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獨自一人,要學會合作,跟人形成合作團隊共同完成創造性的任務。

        美國把學生培養目標確定下來,4C中有兩項跟物打交道,有兩項跟人打交道,跟物打交道包括批判性思維,包括創造力;跟人打交道就是交流和合作,這些核心能力應對的就是創新驅動的鏈條,在這個創新驅動的鏈條里面每個人都在自然界中去探索,我用的詞是搗鼓,搗鼓過程中就可能產生一些發明,這些發明如果有實用價值,我們就轉化為正規設計,設計就會進一步轉化為生產,那么整個人造物的世界就呈現在我們面前,又為我們搗鼓這些東西提供了更多材料和內容。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樂趣就是和大自然打交道,在大自然中去探索、搗鼓,對各種各樣已經有的人造事物進行探索、搗鼓和改造,這樣一種探索行為和改造行為,還有我們所說的去搗鼓它的行為其實就是創客。

        創客實際上就是一種搗鼓的行為,在搗鼓的過程中我們力求有所創造,有所發明,但不是所有搗鼓的活動都有發明??赡苤皇且粋€東西壞了,我們拆開它修一修,把它修了能夠重新運轉,這也是一個搗鼓行為。在修的過程中,我們想增加新的功能,不僅是修一修而已,我們還可以改造一下,讓它變得多功能一些,這種多功能可能就是為了滿足你個人的需要,如果這個改進不僅對你自己有價值,而且對其他人也有價值,這個東西就有可能商品化,你可以把它變成一個專利,然后給別人去做規范化設計,把它轉化為產品,這樣就開始走向了創新,走向了創造。所以創新、創造和創業就是這么連續走下來的。

        我們現在特別強調所謂的雙創教育,講創新創業,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這是我們國家促進改革的大方向。這個方向其實是需要以創客教育作為依托,沒有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創客教育。我們到大學階段才做創新創業教育其實是來不及的,因為人的思維在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就被固化了,如果思維被固化了,再想有所創新其實是很難的。當然也不是說完全不可能,更重要的還是有沒有這種環境,有沒有這種機會,即使一個人大學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只要他還處在一種鼓勵創新的環境中,他仍然還是有可能創新的。

        我最近和楊中介老師討論了很多問題,我非常欣賞他做的事情,他能夠在短時間內讓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技術的老師快速打破原來固有的觀念,然后做出讓他自己都不能相信的創新來。所以只要敢去做,敢去探索,敢去搗鼓,這就是創客行為,他是用創客方式在培訓老師,我特別認同這個觀點。

        我們現在特別鼓勵讓中小學生有創造力,有創新精神,我們甚至希望中學生能夠發明創造和創業。但實際上沒有探索和搗鼓的精神,是不可能真正有所創新的,所以我們老師們要讓學生能夠投入到創客教育、創客活動中,他們會逐漸找到創新的感覺,可能會走向創業,這就是我說的創新驅動新的思路。

        我講的內容是一個大的系統,在這個大的系統里面我首先會去描述創客運動在美國到底是怎么發展起來的。我這里的描述是短時間的描述,是從1969年、1968年這個時間說起。從那個時代展開的創客運動有一個更長的歷史。后來直到現在一共出現了五個流派,越到后面越走向教育。

        大家了解到這個趨勢,從創客運動走向創客教育,這是1968年的時候,第一批創客,他們是作為構造者,構造主義或者是建造主義的代表,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第二個是美國探索館的創始人,他本身也是物理學家,他啟動的是通過一個手工制作的傳統工具來開展創客教育方向,是用高技術開展創客活動。這兩個人大家都很熟悉,他們是把高科技卷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使高科技和生活相聯系,一個是采取自由方式,一個是采取自由化方式,這就是蘋果公司兩個創始人,他們在八十年代真正推動了整個數字化科技的革命。

        其實在期間還有很多人物,使創客運動從大學、從少數精英人物擴展到全體公眾,真正發展成為創客運動,再往后走就走向了創客教育?,F在在我們國家STEAM教育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時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推動創客教育的運行。

        相關文章

        Copyright © 2014-2019 mak-er.com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服務協議| 幫助中心|
        天天拍天天摸天天操,114A片一级,黄色视频免费观看在线观看w,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观看
      2. <p id="vhijf"><strong id="vhijf"><xmp id="vhijf"></xmp></strong></p>
        <track id="vhijf"><ruby id="vhijf"></ruby></track>
          <table id="vhijf"><ruby id="vhijf"></ruby></table>
          <td id="vhijf"></td>

          <td id="vhijf"></td>

          1. <pre id="vhijf"></pre>